事件1:孩子班主任晚上通知需要打印“学生14天体温监测表”交学校,本来可以晚上就想办法去打印,故意晚上没有弄,交代妹妹帮忙打印出来,打算第二天早上送孩子上学的时候,自己去拿。结果第二天就出现了状况:先是走错路,绕了一大圈,耽搁了10几分钟;接着是到学校匆忙帮孩子把表填了;最后是孩子迟到了。整个过程,自己的情绪是:慌、忙、不耐烦;想法是:希望有人帮我;另一个想法是:我要理解别人,他们也有他们的事情,我自己想办法去应付就行了。应对是:没有表达需求、需要,而是压着。
事件2:晚上孩子写作业,去给孩子买作业本,发现书店关门了,就去妹妹家拿,学着骑电动车去,过程中依然出现了:走错路,绕了一大圈,耽搁了20多分钟,路上还遇到下雨,最后还翻车,两边膝盖摔伤了。整个过程中,自己的情绪是:不耐烦、慌、忙、愤怒;想法是:希望有人帮我;另一个想法是:我应该理解别人,自己想办法搞定。应对是:不表达、压抑着。
在回家的路上,我隐约感觉这几天的这两个事情凑到一起,出现这样的状况,是情结的力量,回家我尽量压住自己,自己到房间换了衣服,洗了个澡,擦擦药,让孩子写完作业就睡了。
从两件事我看到,我把自己带入到一个很难的境地,来表示我弱、我惨、我可怜,告诉外界“你看,我多不容易,你们也不来帮帮我”,其实内在的动机是:希望得到关注,希望得到外界主动的帮助。这种动机背后的需求:一个是依恋感的需求;一个是我需要得到关注,但是我不想主动表达,而是让外界主动来帮我,这样我就不欠谁了,因为是你们主动的。当没有看到这些的时候,我在外界的应对有两种模式:一个模式是,外扑出去的,产生愤怒、怨恨,都是你们害的;另一个模式是:把我的伤口掀给外在看,你看都是你们害的,你们还不乖一点、还不对我好一点,我都这样付出了。我觉得,在我和母亲的互动中,很多都接了母亲的内疚感控制,通过学习心理学,我尽量不让自己用这个模式去应对我的孩子,多看自己、多回观自己不去过多的外归因。
云南,昆明